文 溯 • 陇 迹
《四库全书》里的陇药
↓ ↓
翻开《四库全书》,陇原大地的药香扑面而来。从陇西川谷的当归到河西沙地的甘草,从肃州土产锁阳到甘州绝品枸杞,这些被先贤记载的本草,不仅是疗愈病痛的良方,更镌刻着甘肃作为“千年药乡”的基因密码。其中当归、黄芪、甘草、枸杞等道地药材,早已在典籍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《四库全书》子部《证类本草》明确标注当归“生陇西川谷”,其味甘辛,性温,能“温中止痛,补五脏,生肌肉”,是妇人调理、气血调和的要药。早在南朝,《梁书・诸夷传》便载宕昌国向梁廷贡献当归的史实。而宕昌国位于今甘肃岷县、宕昌一带,两千年来,这片土地孕育的当归以肉多枝少、气味香醇的特质,成为古今公认的道地标杆。
展开剩余67%黄芪在典籍中同样地位显赫。《证类本草》早有细分:指明“虚而冷用陇西黄耆”。南北朝陶弘景更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盛赞“黄芪第一出陇西,色黄白甜美”。《太平御览》也特别记载“陇西襄武县出黄芪”。如今被誉为“中国黄芪之乡”的陇西,依然在延续着这份荣光。
河西走廊的盐碱沙地,滋养出了有“九土之精”美称的甘草。《证类本草》称其“生河西川谷积沙山”,能“解百药毒,安和七十二种石,一千二百种草”,堪称中药里的“调和圣品”。甘草不仅是古代医方中的常客,更曾与当归一同作为贡品,向外界证明陇原物产的珍贵。
枸杞则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留下了“甘州者为绝品”的定论。李时珍在书中细致描述:“古者枸杞、地骨取常山者为上,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。后世惟取陕西者良,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。今陕之兰州、灵州、九原以西枸杞,并是大树,其叶厚根粗。河西及甘州者,其子园如樱桃,暴干紧小少核,干亦红润甘美,味如葡萄,可做果食,异于他处者。”它既是能满足味蕾的甘美果实,又是可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的良药,历来深受医家与百姓推崇。
有“将军”之称的大黄,同样在典籍中留有印记。《四库全书》子部《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》卷九十八中记载:“大黄,一名黄良、一名将军、一名火参……出宕州、凉州、西羌、蜀地者皆佳。”大黄药效峻猛,如同将军出征般迅速有力,常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,甘肃便是其重要产地之一。
除了这些道地翘楚,《四库全书》还记载了肃州的锁阳、武都的雄黄、秦州的木贼等诸多陇原本草。这些文字既展现了陇原药材的丰富多样,更印证着甘肃作为“天然药仓”的历史渊源。
当我们重读这些典籍,陇药的道地密码愈发清晰:是陇西黄土的厚重,是河西阳光的炽烈,是先贤甄选的智慧。这份镌刻在典籍中的药香,早已成为陇原大地最珍贵的文化印记。
发布于:北京市